多态和封装
前面讲过的“继承”,是类的一个重要特征,在编程中用途很多。这里要说两个在理解和实践上有争议的话题:多态和封装。所谓争议,多来自于对同一个现象不同角度的理解,特别是有不少经验丰富的程序员,还从其它语言的角度来诠释python的多态等。
多态
在网上搜索一下,发现对python的多态问题,的确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。
作为一个初学者,不一定要也没有必要、或者还没有能力参与这种讨论。但是,应该理解python中关于多态的基本体现,也要对多态有一个基本的理解。
>>> "This is a book".count("s")
2
>>> [1,2,4,3,5,3].count(3)
2
上面的count()
的作用是数一数某个元素在对象中出现的次数。从例子中可以看出,我们并没有限定count的参数。类似的例子还有:
>>> f = lambda x,y:x+y
还记得这个lambda函数吗?如果忘记了,请复习函数(4)中对此的解释。
>>> f(2,3)
5
>>> f("qiw","sir")
'qiwsir'
>>> f(["python","java"],["c++","lisp"])
['python', 'java', 'c++', 'lisp']
在那个lambda函数中,我们没有限制参数的类型,也一定不能限制,因为如果限制了,就不是pythonic了。在使用的时候,可以给参数任意类型,都能到的不报错的结果。当然,这样做之所以合法,更多的是来自于+
的功能强悍。
以上,就体现了“多态”。当然,也有人就此提出了反对意见,因为本质上是在参数传入值之前,python并没有确定参数的类型,只能让数据进入函数之后再处理,能处理则罢,不能处理就报错。例如:
>>> f("qiw", 2)
Traceback (most recent call last):
File "<stdin>", line 1, in <module>
File "<stdin>", line 1, in <lambda>
TypeError: cannot concatenate 'str' and 'int' objects
本教程由于不属于这种概念争论范畴,所以不进行这方面的深入探索,仅仅是告诉各位读者相关信息。并且,本教程也是按照“人云亦云”的原则,既然大多数程序员都在讨论多态,那么我们就按照大多数人说的去介绍(尽管有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)。
“多态”,英文是:Polymorphism,在台湾被称作“多型”。维基百科中对此有详细解释说明。
多型(英语:Polymorphism),是指物件導向程式執行時,相同的訊息可能會送給多個不同的類別之物件,而系統可依據物件所屬類別,引發對應類別的方法,而有不同的行為。簡單來說,所謂多型意指相同的訊息給予不同的物件會引發不同的動作稱之。
再简化的说法就是“有多种形式”,就算不知道变量(参数)所引用的对象类型,也一样能进行操作,来者不拒。比如上面显示的例子。在python中,更为pythonic的做法是根本就不进行类型检验。
例如著名的repr()
函数,它能够针对输入的任何对象返回一个字符串。这就是多态的代表之一。
>>> repr([1,2,3])
'[1, 2, 3]'
>>> repr(1)
'1'
>>> repr({"lang":"python"})
"{'lang': 'python'}"
使用它写一个小函数,还是作为多态代表的。
>>> def length(x):
... print "The length of", repr(x), "is", len(x)
...
>>> length("how are you")
The length of 'how are you' is 11
>>> length([1,2,3])
The length of [1, 2, 3] is 3
>>> length({"lang":"python","book":"itdiffer.com"})
The length of {'lang': 'python', 'book': 'itdiffer.com'} is 2
不过,多态也不是万能的,如果这样做:
>>> length(7)
The length of 7 is
Traceback (most recent call last):
File "<stdin>", line 1, in <module>
File "<stdin>", line 2, in length
TypeError: object of type 'int' has no len()
报错了。看错误提示,明确告诉了我们object of type 'int' has no len()
。
在诸多介绍多态的文章中,都会有这样关于猫和狗的例子。这里也将代码贴出来,读者去体会所谓多态体现。其实,如果你进入了python的语境,有时候是不经意就已经在应用多态特性呢。
#!/usr/bin/env python
# coding=utf-8
"the code is from: http://zetcode.com/lang/python/oop/"
__metaclass__ = type
class Animal:
def __init__(self, name=""):
self.name = name
def talk(self):
pass
class Cat(Animal):
def talk(self):
print "Meow!"
class Dog(Animal):
def talk(self):
print "Woof!"
a = Animal()
a.talk()
c = Cat("Missy")
c.talk()
d = Dog("Rocky")
d.talk()
保存后运行之:
$ python 21101.py
Meow!
Woof!
代码中有Cat和Dog两个类,都继承了类Animal,它们都有talk()
方法,输入不同的动物名称,会得出相应的结果。
关于多态,有一个被称作“鸭子类型”(duck typeing)的东西,其含义在维基百科中被表述为:
在程序设计中,鸭子类型(英语:duck typing)是动态类型的一种风格。在这种风格中,一个对象有效的语义,不是由继承自特定的类或实现特定的接口,而是由当前方法和属性的集合决定。这个概念的名字来源于由James Whitcomb Riley提出的鸭子测试(见下面的“历史”章节),“鸭子测试”可以这样表述:“当看到一只鸟走起来像鸭子、游泳起来像鸭子、叫起来也像鸭子,那么这只鸟就可以被称为鸭子。”
对于鸭子类型,也是有争议的。这方面的详细信息,读者可以去看有关维基百科的介绍。
对于多态问题,最后还要告诫读者,类型检查是毁掉多态的利器,比如type、isinstance以及isubclass函数,所以,一定要慎用这些类型检查函数。
封装和私有化
在正式介绍封装之前,先扯个笑话。
某软件公司老板,号称自己懂技术。一次有一个项目要交付给客户,但是他有不想让客户知道实现某些功能的代码,但是交付的时候要给人家代码的。于是该老板就告诉程序员,“你们把那部分核心代码封装一下”。程序员听了之后,迷茫了。
不知道你有没有笑。
“封装”,是不是把代码写到某个东西里面,“人”在编辑器中打开,就看不到了呢?除非是你的显示器坏了。
在程序设计中,封装(Encapsulation)是对object的一种抽象,即将某些部分隐藏起来,在程序外部看不到,即无法调用(不是人用眼睛看不到那个代码,除非用某种加密或者混淆方法,造成现实上的困难,但这不是封装)。
要了解封装,离不开“私有化”,就是将类或者函数中的某些属性限制在某个区域之内,外部无法调用。
python中私有化的方法也比较简单,就是在准备私有化的属性(包括方法、数据)名字前面加双下划线。例如:
#!/usr/bin/env python
# coding=utf-8
__metaclass__ = type
class ProtectMe:
def __init__(self):
self.me = "qiwsir"
self.__name = "kivi"
def __python(self):
print "I love Python."
def code(self):
print "Which language do you like?"
self.__python()
if __name__ == "__main__":
p = ProtectMe()
print p.me
print p.__name
运行一下,看看效果:
$ python 21102.py
qiwsir
Traceback (most recent call last):
File "21102.py", line 21, in <module>
print p.__name
AttributeError: 'ProtectMe' object has no attribute '__name'
查看报错信息,告诉我们没有__name
那个属性。果然隐藏了,在类的外面无法调用。再试试那个函数,可否?
if __name__ == "__main__":
p = ProtectMe()
p.code()
p.__python()
修改这部分即可。其中p.code()
的意图是要打印出两句话:"Which language do you like?"
和"I love Python."
,code()
方法和__python()
方法在同一个类中,可以调用之。后面的那个p.__python()
试图调用那个私有方法。看看效果:
$ python 21102.py
Which language do you like?
I love Python.
Traceback (most recent call last):
File "21102.py", line 23, in <module>
p.__python()
AttributeError: 'ProtectMe' object has no attribute '__python'
如愿以偿。该调用的调用了,该隐藏的隐藏了。
用上面的方法,的确做到了封装。但是,我如果要调用那些私有属性,怎么办?
可以使用property
函数。
#!/usr/bin/env python
# coding=utf-8
__metaclass__ = type
class ProtectMe:
def __init__(self):
self.me = "qiwsir"
self.__name = "kivi"
@property
def name(self):
return self.__name
if __name__ == "__main__":
p = ProtectMe()
print p.name
运行结果:
$ python 21102.py
kivi
从上面可以看出,用了@property
之后,在调用那个方法的时候,用的是p.name
的形式,就好像在调用一个属性一样,跟前面p.me
的格式相同。
看来,封装的确不是让“人看不见”。